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72期(下)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4)的通知

皖政办秘〔20243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4)》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2月6日
 
安徽省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2024
       为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决定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特提出以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围绕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强化投融对接,完善推进举措,力争202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持续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突出重点领域,稳住投资基本盘
       (一)实施科技强省投资专项行动。加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国家实验室、“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等高能级科创载体建设投入。高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加快合肥先进光源、雷电防护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等在建项目进度,开工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成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投资发展公司,推动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300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配合单位:各市、县〔市、区〕政府。以下工作均需各市、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深入开展制造强省投资专项行动。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实施一批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加快“首位产业”整车项目建设,带动一批零部件项目落地,启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实施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动态存储芯片等重大项目。推进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医药等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发展空天信息、量子科技、通用智能等未来产业,启动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1200项。梯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新增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3.5万家,打造典型示范项目100个。培育省级绿色工厂100家,创建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出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6500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三)深入开展农业强省投资专项行动。聚力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新建210万亩、改造提升210万亩高标准农田。支持产粮大县农田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推进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00个,加快建设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200个精品示范村和800个省级中心村,完成7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400亿元。(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
       (四)深入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投资专项行动。优化开发时序、项目组合、资源配置、经营模式,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式增长。围绕设施更新提质强功能、公共服务完善提品质、产业绿色集聚增活力,推进城市场景化、场景项目化。加快推进城市片区化更新和“十大重点工程”,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88个、城市危旧房2700套,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城市口袋公园300个,修复改造城市污水管网1500公里,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吨。有序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住房问题,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3000套,开工建设城中村改造安置房2.6万套,实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50个左右。实现保交楼项目全部交付。力争2024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分别完成实物工作量700亿元、1380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财政厅)
       (五)深入开展综合交通投资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合肥—南京—上海高铁和淮北—宿州—蚌埠、巢湖—马鞍山、南京—天长—淮安城际等项目,新开工合肥—新沂高铁泗县至宿迁段等,新增高铁运营里程200公里。提升省际高速公路快速通达水平,加快建设南京—信阳、徐州—淮北—阜阳高速等项目,新开工徐州至商丘高速宿州段、和襄高速和县—含山段及天堂寨支线等项目,新增高速通车里程300公里。高质量打造江淮运河水运大通道,实施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开工建设新安江航道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芜湖港裕溪口港区滚装码头一期等项目。提升民航运输能力,推进合肥新桥机场改扩建、亳州机场、蚌埠机场等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铁路和轨道交通、公路水运机场领域分别完成实物工作量700亿元、1300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
       (六)深入开展水利投资专项行动。着力推进水网先导区建设,加快实施引江济淮二期、凤凰山水库、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等重大工程,新开工淮河干流峡山口—涡河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巢湖防洪治理、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4项重大水利工程及怀洪新河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积极推进淠史杭(金安区)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600亿元。(责任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
       (七)深入开展能源投资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支撑性电源项目建设,建成投运利辛板集电厂二期、合肥和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等项目,开工建设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川气东送二线(安徽段)等项目。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园区适宜建筑屋顶光伏全覆盖行动、风电乡村振兴工程,扩大新型储能电站规模,加快桐城、宁国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大力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970亿元。(责任单位:省能源局;配合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电力公司)
       (八)深入开展新基建投资专项行动。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培育元宇宙、大模型产业生态。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力争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新建5G基站2.5万个,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及标识解析体系,推动国家级“双跨”平台提质扩量和应用推广,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以上。加快芜湖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建设,推进珑腾智算互联网产业园、华为云华东数据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430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省通信管理局)
       (九)深入开展现代服务业投资专项行动。加快实施20项重大工程,启动建设高能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创新区,培育“两业融合”标杆品牌20个左右。加快构建高效物流枢纽网络体系,争取安庆港口型物流枢纽、芜湖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进入国家建设名单,推进“冰巢”等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开放型会展经济集聚区。建好用好200个以上省级便民生活圈试点,评定15个以上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培育第二批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加快推动传统消费行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探索投资带动消费新模式,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农商文旅发展,培育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1300亿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
       (十)实施生态强省投资专项行动。启动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加强引江济淮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在日用消费品、建筑材料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以竹代塑”重点项目。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治理修复废弃矿山300个以上。开展“绿美江淮”行动,人工造林25万亩,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10项。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开展不达标国控断面攻坚行动,确保巢湖水质保持Ⅳ类,基本消除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完成长江支流70%左右的入河排污口整治。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项目。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350亿元。(责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
       (十一)实施文化强省投资专项行动。建设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等一批文化标识示范项目。高标准谋划一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地标式项目,推进大运河(安徽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安徽段)建设,实施“千村万幢”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重点推进10个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文化旅游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推进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广德先行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增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风景道、旅游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200亿元。(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十二)深入开展社会民生投资专项行动。围绕建设“人才强省”“教育强省”,一校一策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300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医院住院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在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等“银发经济”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加快完善试点社区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建设口袋体育公园100个。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新增解决不能24小时供水村庄数2600个,完成皖北地区405.3万群众地下水水源替换。力争2024年完成实物工作量1000亿元。(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
       三、突出投融结合,强化项目资金保障
       (一)用足用好国债资金。加快项目清单转发下达,及时拨付项目预算。加快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确保2024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组织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切实发挥国债资金效益。坚持超前谋划,优先储备一批紧迫性强、综合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配合单位:省水利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等)
       (二)放大政府投资带动效应。扎实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项目的衔接准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努力争取相关中央资金2400亿元左右。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方式变化,全流程改进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和实施监管。支持各地依法合规使用“债贷组合”融资方式,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三)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建立省级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加强要素保障和融资支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落地实施,构建工作推进和项目实施机制,选取成熟项目向民间资本集中推介。加强地方政府与商协会、投资机构、行业龙头民营企业、专业建设运营机构等合作对接。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送机制。设立促进民间投资引导专项资金,对民间投资增速快、占比高、活力强、措施实的地方予以支持。力争全年民间投资增速、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常态化数字化推进金融“五进”活动,做强做优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完善线上金融服务矩阵,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3000亿元以上。深入推进“管行业管融资”工作机制,梳理重点项目清单推送金融机构,强化重点项目金融要素保障。加快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募投运营。以“科创100”为重心推动企业上市。推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整市推进模式,围绕县域发展短板、城市更新建设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投放1000亿元。(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管理局;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安徽证监局)
       (五)提升直接利用外资水平。动态调整完善省重点外资项目库,180家以上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入库。定期发布推介重点外资招引项目。强化十大新兴产业外资项目共享,主动对接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和国际化基金参与,落地30家以上合同外资超1000万美元十大新兴产业项目。依托“科大硅谷”全球校友事务部,建设海外创新中心或海外联络站,争取落地一批外资重点项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安徽再投资。(责任单位: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六)发挥国企投资示范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固链补链强链,加快事关全省发展的“大产业”“大基建”项目落地。深化与央企合作,新增投资20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通过政府注资、经营性资产注入、提高经营水平等方式增强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发挥引导撬动作用。(责任单位:省国资委、省财政厅)
       (七)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开展全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区域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和创新成果。动态更新省级盘活存量资产台账,适时梳理一批投资潜力大、收益回报高的项目,联动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储备,帮助项目尽快落实申报条件,力争REITs发行上市取得新进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突出纵横联动,形成抓投资合力
       (一)提升“双招双引”质效。坚持市县为主、省级赋能,引导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开展错位招商。发挥“投资安徽行”牵引作用,用好世界制造业大会、海客圆桌会、徽商回归等平台,创新运用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清单化推动重大项目招引落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投资领域中突破国家政策规定、违反财经纪律等招商引资行为开展排查清理,坚决杜绝恶性“内卷”。(责任单位:省新兴产业推进组办公室;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
       (二)推深做实项目储备。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支持重点,持续谋划储备一批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前期工作,提升项目成熟度,确保重大项目有效接续实施。动态调整、滚动实施省重点项目清单。按季组织重大项目开工动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三)加强项目协调调度。优化分级分层调度机制,省级、市级分别调度300个、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调度机制作用,依托“有效投资E服通”线上调度平台,实行“红黄蓝”亮灯预警督办,数据赋能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纳统、早见效。围绕中央资金项目建立进度清单和问题清单,全力提速项目建设进度,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深化投贷联动机制,实行“发改部门把入口建清单、金融机构筛项目定投放”,滚动支持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优惠配套融资。保障省重大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省重大产业项目中的示范类制造业项目省市统筹优先保障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对重大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实行“边占边补”“建完补齐”。对新上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高质量项目,省、市分级做好能耗要素保障,确保省重大建设项目用能“应保尽保”。(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
       (五)拓宽“免申即享”覆盖面。进一步优化“免申即享”政策兑现流程,建立健全数据归集共享机制,形成集成性政策清单。升级“免申即享”平台,拓展提升统一政策管理、通用政策审批、统一资金兑付等功能。调整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领域,提升政策精准度,更好发挥引导撬动作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
       (六)优化投资审批流程。大力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实行提前介入、容缺受理、压茬推进、限时办结,最大限度精简申请材料、压缩办理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广合肥市“首席审批师”经验做法,实现一名首席审批师对一个项目全流程负责到底。深化案例辅导、重新辅导等机制,加强项目谋划和投资管理培训,推广各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数据资源局)
       (七)完善抓投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适时调整优化投资“赛马”激励机制,将结果纳入省辖市季度工作会议点评内容和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引导各地各部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投资决策质量,高质量推进投资项目建设运营,防止过度超前或重复建设,防止仓促上项目形成“半拉子”工程。(责任单位: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2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4年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
       外商投资是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扩大市场准入,提高外商投资自由化水平
       (一)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推进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
       (二)开展放宽科技创新领域外商投资准入试点。允许北京、上海、广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若干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进行扩大开放试点。支持信息服务(限于应用商店)等领域开放举措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好落地见效。
       (三)扩大银行保险领域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在保障安全、高效和稳定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依法开展银行卡清算业务。深化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行业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专业保险机构在境内投资设立或参股保险机构。
       (四)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优化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境内资本市场有关程序,进一步便利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参与境内债券承销。研究稳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
       (五)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扩大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范围,规范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管理企业及基金在注册资本、股东等方面的要求,拓宽基金可以投资的范围。完善私募投资基金服务业务管理办法,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私募基金并依法开展各类投资活动。
       二、加大政策力度,提升对外商投资吸引力
       (六)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外资项目清单。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加大对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加大对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外资项目纳入重大和重点外资项目清单,允许享受相应支持政策。
       (七)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再投资企业所投资的项目,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政策。落实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八)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并用于境内投资项目。推进实施跨境贸易投资外汇管理便利化政策,持续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业务便利度。
       (九)强化用能保障。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落实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等政策,一视同仁保障外资项目合理用能需求。加快推动绿证交易和跨省区绿电交易,更好满足外商投资企业绿电需求。
       (十)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制定降低制造业企业用地、用能、用工、物流等成本的政策措施。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规划整合重点开发区,与东部地区结对开展外商投资产业转移合作,建立健全项目推介、干部交流、收益共享的机制和实施细则。
       三、优化公平竞争环境,做好外商投资企业服务
       (十一)清理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政策措施。及时处理经营主体反映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资质许可、标准制定、享受补贴等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歧视行为,对责任主体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加快制定出台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内外资企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
       (十二)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加快推进修改招标投标法。组织开展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集中纠治一批经营主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破除制约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招标投标的不合理限制。制定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避免出台排斥限制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
       (十三)公平参与标准制修订。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以相同条件参加先进制造、工程材料、信息通信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相关标准化组织机构,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及时公开国家标准信息,提高标准化工作的透明度、开放性。
       (十四)提高行政执法科学化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坚决避免重复检查,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政执法行为,逐步推行以远程监管、预警防控为主要特征的非现场监管。
       (十五)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依托重要展会平台,开展“投资中国”重点投资促进活动,向境外投资者全方位展现我国优质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作用,支持地方“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国际产业投资合作对接活动,促进更多项目洽谈签约。
       (十六)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用好外资企业圆桌会议等平台,深化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商会协会、国际组织的常态化交流,及时回应各方关切,针对性做好服务保障。完善各级外商投资企业投诉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直接联系制度,畅通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并推动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落实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持续推进部门数据共享,通过部门信息共享能够获得的信息,不得要求外商投资企业重复报送。
       四、畅通创新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资企业创新合作
       (十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总部数据流动。规范数据跨境安全管理,组织开展数据出境安全评估、规范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等相关工作,促进外商投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转移标准,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重大合作平台,建立港澳企业数据跨境流动机制,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制度,稳步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数据便捷流动。
       (十八)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为外商办理来华签证提供便利,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随行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签证入境有效期放宽至2年。推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航空枢纽的国际航班数量加快恢复。
       (十九)优化外国人在华工作和居留许可管理。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办理流程,采取“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的方式,形成更加快捷高效的审批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为引进的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停居留、永久居留提供便利。
       (二十)支持国内外机构合作创新。深入实施新形势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平等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五、完善国内规制,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二十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接国际高标准知识产权规则,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涉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打击、惩治侵犯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行为。
 
       (二十二)健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科学界定重要数据的范围。全面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谈判,推动加快构建全球数字贸易规则。探索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加快与主要经贸伙伴国家和地区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机制,推动构建多层次全球数字合作伙伴关系网络。
       (二十三)积极推进高标准经贸协议谈判及实施。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推进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推动部分高标准经贸规则纳入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二十四)加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力度。发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开放引领作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率先建设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并适时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地区梯次对接。支持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立足国情,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探索实施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国内规制、投资便利化、数字贸易等领域谈判成果。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部署要求,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切实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获得感。各地区要在营造环境、改善服务方面下更大功夫,把外商投资企业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突破口,善于用创新性思维解决矛盾问题,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各部门要抓紧细化实化各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跟踪评估各项政策实施效果,适时总结经验、复制推广。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行业创新动态

北交所推进高质量建设 支持专精特新发展

  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以来,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家认为,北交所要以更宽容的机制、更包容的心态,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通过上市独木成林,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集聚群,建议从加大优质企业供给、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畅通转板机制、加强退市监管等方面入手。
  专精特新特色凸显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北交所作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注培育‘专精特新’的资本市场,要积极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全面推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抓早抓小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精创电气副董事长李敏告诉记者。
  北交所已逐渐成为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北交所已经汇聚120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北交所市场的比例为50.20%;还有1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这与北交所坚持市场定位并全力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特色制度体系紧密相关。北交所准入标准与科创板、创业板保持一定差异,在把好入口质量关的前提下,着力提升审核效率、透明度和可预期性。适配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和中小市值股票特点,提供多元化的融资品种、融资方式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实施做市交易和融资融券机制,设置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安排。
  正是因为看中北交所的特色与制度优势,越来越多集团型企业希望借力北交所促发展。“北交所面向专精特新企业,而公司旗下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交所市场更适合从初创期到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且北交所提供转板通道,企业做大后可以转板到沪深交易所。”一位上市公司高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注意到,“用好北交所”写入多地政府工作报告,这将进一步增强北交所专精特新“后备军”力量。比如,2024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用好北交所,支持更多专精特新优质企业上市”。
  全国人大代表、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告诉记者,“现在很多行业的产能、体量已经足够大,但缺少集群式‘隐形冠军’企业。北交所设立初衷是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其在这方面会有很大作为。”
  专家建议,北交所可以为后备专精特新企业制定“创新性”量化指标。专精特新企业具有“小而强”的特点,需要的金融服务与大型企业有所不同。通过建立后备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分层分类数据库,协助后备企业与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机构服务资源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匹配衔接,助力解决从初创到在北交所上市全过程中的各类困难。
  促进企业创新壮大
  在产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九成,并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记者表示:“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北交所发挥了重要的衔接作用。根据企业创业周期,最初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慢慢成长起来后,才可能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可以选择在新三板挂牌,接着再去北交所上市。这些企业往往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但当下可能尚未盈利或者盈利较低。北交所对这些未来可能成为参天大树但现在还是小树苗的企业起到了培育作用,让更多资金投资这类企业,支持这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去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北交所正加快落实改革举措。为助力更多优质中小创新企业加快发展,北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于2022年12月推出直联机制。通过该机制,优质企业可实现常态化新三板挂牌满一年后1至2个月内在北交所上市。“直联机制大幅缩短了企业上市进程,减轻了企业负担,并为投资者尽早发现企业投资价值提供了机遇。”李敏说。
  着眼未来市场建设,宋西全建议,北交所要大力吸引更多优质资金入市。“如何吸引资金,最重要一点是畅通转板机制。”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专家表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是实现“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目标的关键抓手。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是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基础,也是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取得合理投资回报的源泉。
  为大力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近期北交所制定了《推动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可投性为工作主线,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旨在推动形成一批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成色足、公司治理规范、可信赖的上市公司群体。《行动方案》从多方面入手,开展85项具体工作。
  新设子公司,布局新业务;扩产或追加项目投资,夯实发展根基;增资或购买资产,不断优化资产组合;加大海外布局,提升全球竞争力……今年以来,北交所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多家北交所公司投资动作频频,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此提升企业质量,已成为广大企业的共同追求。李敏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手段是数字赋能,方向是绿色低碳,落点是专精特新。公司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推动冷库节能和智慧冷链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冷库能效的标准化、冷库设备的智能化、冷库运营的信息化、冷链资源的数据化,促进冷链环节的多源信息共享,提高冷链智能化水平,让智能低碳引领中国冷链。”
  宋西全说:“我们会持续高强度投入科技创新,研发不设上限,但有下限,并不断夯实‘1+1+N’研发平台建设。在产业布局方面,我们希望发挥现有技术平台的优势,做好新材料的文章。”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需要多维度发力。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表示,多举措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利用北交所平台发展壮大,吸引更多资金入市,提高市场交易活跃度,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报 吴科任 杨洁 段芳媛 2024-03-11
 
 

“知产活水”涌向“新”高地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贷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及市融资担保中心增信作用,提升了我们的可融资金额。”近日,上海康恒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恒修复”)获得了上海银行设立“前补偿”保证金模式下发放的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专项担保贷款,康恒修复总经理王湘徽连连感慨 “融资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
       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点“识”成“金”的背后,是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不懈努力。
       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获悉,近年来,该局积极指导辖内金融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同时组织重点金融机构成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推进小组,实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先行先试创新试点工作,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23年全年,上海累计投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116.66亿元,同比增长72.86%。
       制度走新专利红利
       资产轻、担保弱,高风险、缺营收常常是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标签。但这些数量多、体量小的“蚂蚁雄兵”也拥有自己特殊的“财富”,那就是知识产权。
       作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康恒修复在土壤修复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申请了30余项专利技术。但即便手握核心“知产”,企业获得融资依然不容易。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隐蔽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土壤修复治理的项目一般来说规模较大、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且土壤修复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高、差异化程度高的行业,如何识别和判断企业技术能力和发展前景是一大难点。”上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兼普惠业务部总经理郑涵表示,“目前,相关企业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融资额不足的问题,需要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如何进一步创新金融供给?激活高价值专利转化是上海金融业解题的一把金钥匙。
       为更好助力“沉睡知产”落地生“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联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先后印发《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业务专项方案》《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试点工作方案》,从制度建设层面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出前置补偿措施;丰富担保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专项产品,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业务,试点实施“保证金”模式;鼓励区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市融资担保中心提供再贷款优惠政策。
       “‘保证金’模式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调整了担保基金现行的抵质押融资担保‘后代偿’模式,进一步加强了风险缓释措施。”郑涵告诉记者,依托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创新模式,上海银行在上海市融资担保中心担保的基础额度上,增加企业知识产权质押,并通过简化放款手续、压缩中间环节,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贷款尽调、审批、质押,成功为康恒修复发放5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款,及时为企业成长注入“活水”。
       服务走心活水活力
       康恒修复的“专利变红利”,是上海金融业不断探索释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活力,畅通“知产”变“资产”渠道的生动缩影。
       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确定第二批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进一步扩充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项目承担单位,完善自主申报、条件审核、绩效核验、社会公示、部门会商全链条服务,鼓励银行机构持续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力度。
       在政策引导下,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在沪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服务模式愈加“走心”。聚焦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体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上海分行根据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制定“三看三评”风控模式,在网点成立“知识产权质押金融服务站”,并设置知识产权服务专员;浙商银行上海分行通过设立“科创金融部”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创服务经验优势,为科创企业打造“境内+境外”“商行+投行”“贷、股、债、投”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满足科创企业多元化需求。
       与此同时,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模式持续“上新”。近期,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以“民生知识贷”打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评估的新局面;兴业银行上海分行创新研发针对创新型企业的“技术流”的评价模型,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科研实力、创新成果等维度评估其成长、发展趋势,匹配相应的授信规模。
       为更好服务创新型企业,在沪金融机构组织形式上的“内外兼修”亦加速推进。向内,多家银行建设科技专研团队、专职审批等多层架构,同时强化考核引领,设置内部激励措施,提升基层对知识产权质押金融工作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向外,辖内银行互相借鉴、互相竞争、互相成就,同时结合各成员机构资源禀赋,进一步促成产、学、研、投、担等科创生态的搭建和融合。
       政策春风频频吹,“知产活水”汩汩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上海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存量户数达1250户,同比增加761户,增长率155.62%;贷款余额128.98亿元,同比增长49.77亿元,增长率62.84%。
       在申城的大街小巷,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正推动企业创新源泉加速涌流,激发出澎湃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张瑾 2024-03-13
 

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扩大高水平开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4年重点工作之一。2024年,如何利用数字经济的开放性,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罗蓉。
       拓展数字贸易是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的重点任务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我国数字贸易发展强劲。2024年拓展数字贸易出口对培育外贸新动能有何意义?
       罗蓉:数字贸易是互联网时代孕育而生的国际贸易新形态,是依托网络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线上交易的方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一半以上的服务贸易实现了数字化,超过12%的货物贸易在网络平台上交易。特别是2020年至2022年的疫情防控期间,全球跨境数据流动规模增长120.6%,数字服务贸易规模增长36.9%。我国在数字贸易发展浪潮中迅速崛起,2022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规模超过370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数字贸易。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拓展数字贸易作为2024年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的重点任务之一。我认为,大力推进数字贸易,培育外贸新动能,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新机遇。随着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贸易以高效率、低成本、快流通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数字贸易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注入新的活力,为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顺应产业变革,巩固外贸新优势。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数字贸易结构也向高附加值方向调整。在充分发挥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和综合成本等传统优势基础上,我国形成了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新优势,涌现出一大批服务数字贸易的网络平台。通过发展数字贸易成功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已成为巩固我国国际贸易和数字市场重要地位的有效路径。
       三是顺应格局演变,塑造贸易新规则。数字贸易对全球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规则和贸易格局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在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形成适应国际贸易格局演变的规则和标准。
       确保守住安全底线前提下推动数据跨境流动
       中国经济时报: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在您看来,目前数据跨境流动的主要难点、堵点有哪些?
       罗蓉: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可流动、可评估、可交易资产,具备鲜明的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自由便利、多元共享、跨界融合等方面。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的要求,畅通数据跨境流动是发展数字贸易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的主要难点、堵点,集中体现在数据安全评估业务上。由于跨境数据类型和运用场景多元,加大了评估人员准确识别、正确盘点、科学评估的难度,由此加大了企业数据出境的时间成本。
       也就是说,数据跨境流动的最大难点是数据的监管,需要在数据自由流动和信息安全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制定管理规则体系,提升监管技术能级和人员水平,在确保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促进数据跨境便利自由流动、跨界融合共享。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数字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下一步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哪些建议?
       罗蓉: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是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数字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系统设计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体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推广我国跨境电商领域等发展较为成熟的标准和规则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设计高水平的数字经济运行规则和监管规则体系,以及高水平的数据确权、融资、交易、评估、监管等管理制度,打造高水平的数字贸易服务平台,实现数据流动的自由便利和数据使用的安全规范。
       二是大力推进落实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地方改革举措。包括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实施方案中有关数字经济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市场准入制度,推动国家和地方各部门各方面形成改革开放合力,及时总结提炼并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三是不断提升引领全球数字贸易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就数字贸易规则达成共识,建立健全国际数字贸易治理体系框架,促进各国跨境数字交易政策的一致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动隐私计算等关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提高数据跨境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构建数字贸易创新开放合作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数字化赋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郭锦辉 2024-03-01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扩大债券市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2023年,围绕民营经济,一系列支持政策集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印发。此外,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刘结一表示,全国政协一直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政协履职实践的一个传统。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对记者表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足额的资金来源和丰富的融资渠道。目前债券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第二大渠道,但民营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表现却不容乐观。自2021年以来,民营企业信用债净融资额不断下降,且很大一部分发行的是资产支持证券和可转债,纯信用债发行越来越少。
  对此,鲁晓明建议,扩大债券市场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民企债券发行规模呈下降趋势
  根据中信证券研报数据,自2017年以来民企债券发行规模呈现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8416.54亿元降至2022年的6299.67亿元。截至2023年8月31日,民企债发行规模为4452.60亿元,同比下降6.35%。自2023年以来民企发债占当年信用债发行规模的5.04%,较2022年年底的水平下降0.24。
  鲁晓明对记者称,目前债券发行规模小、数量少,难以满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尽管近年来支持政策频出,但因机构发行担保增信债券需要反担保资产,仅有部分优质民营企业依靠资产抵押实现债券融资。同时,发债门槛过高,发行限制较多。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对发债主体的资格要求严格,许多民营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发债条件,难以利用债券市场融资。
  鲁晓明进一步表示,当前还存在债券信息披露不充分,投资者保护制度履行不严格;投资者结构单一,风险偏好趋同;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有待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目前债券信息披露均为定期披露或通过中介机构进行沟通,存在一定滞后性与信息不透明。受持仓比例不高、持有人会议投票流程复杂等因素影响,部分投资者在发行人实质性违约后不得不接受一而再的展期,无法获得及时清偿。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多为同质性强的国有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券商和公募基金等,受制于考核因素等原因,对信用等级不高的债券购买意愿不强,在风险偏好同质化下形成‘羊群效应’,放大市场对民营企业债券的规避情绪。此外,债券市场评级机构主要由发行人选择,发行人与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是市场评级偏高、难以准确揭示风险的重要原因。”鲁晓明指出。
  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
  为提升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增强债券市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质效,鲁晓明提出了五项建议。
  第一,完善民营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
  关于此项建议,鲁晓明认为,首先要降低发债主体的净资产、负债率等硬性指标,引入相对性指标,转向关注企业成长性和创新型发展的软实力,重视企业的潜在价值。其次要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鼓励市场机构、政策性机构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进一步完善组合型信用保护合约业务。
  第二,优化民营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包括建立起更完善的信息披露问询机制,督促发行人准确、及时、充分地进行信息披露,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摩擦成本;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分析、交叉验证企业多维度数据,搭建全国性的中小民营企业债券信息披露和共享平台,降低协调成本;强化信息披露的追责,加大对虚假披露、误导陈述等行为导致投资者利益损失等的惩罚力度,加强投资者保护。
  第三,引导培育多元化投资者结构。
  鲁晓明表示,要适度放宽对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要求,将“能否投、怎么投”交由市场决定。比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政策,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债券投资的优惠政策,如投资者对中小企业债券投资达到一定比例,可在财政奖励及税收补贴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逐步培育不同风险偏好的多层次投资者,吸引更多高风险偏好、风险承担意愿较强的投资者入市,从需求端带动民营企业债券发行。
  第四,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体系建设,包括重点服务规模较小、风险较高,但具备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使高收益债券市场成为高成长性行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券种定性、发行条件、合格投资者准入标准等制度安排,建立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收益债券市场。
第五,优化完善债券评级机制。“强化评级质量管控要求和评级质量信息披露,发挥外部约束机制作用。逐步取消债券发行强制评级要求,推动评级导向重心从发行人向投资人转变,并鼓励市场采用双评级或多评级。”鲁晓明说。

  来源:中国经营报 陈晶晶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