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71期(上)

资讯传递  

 

以科技金融助力强国建设

       在政策协同、部门协作的共同努力下,一个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将持续激发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创金融专属产品体系加快建立、新设银行保险类科创金融专营机构快速增长、“股贷债保”联动发展的科创金融生态体系持续完善……自2021年启动首个试点以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上海、济南等7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示范效应下,金融体系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是18.6%和21.9%,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达34%。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科技金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金融是链接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不断提升,科技、产业、金融相互塑造、紧密耦合、良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在金融助推下,我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位居世界第十位,国家创新能力取得显著进步,科技强国建设蹄疾步稳。
        发展科技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动力。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不仅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金融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金融加快发展,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初步建成了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科技金融工作还面临一些不足,比如围绕创新全链条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等。为此,持续改革创新,加快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还需多方面加力。
       要瞄准国家需求,立足地方实际。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科技金融也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把住大方向同时,科技金融还要立足地方实际产业特色和创新资源禀赋,把握地方优势、聚焦服务重点,才能更好地“看懂”科技,把科技金融服务做深做透。
要完善间接融资,强化直接融资。银行是提供科技资金的主力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从管理机制、风险评估、产品服务等方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要更好发挥直接融资功能,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企业评价体系,支持鼓励更多科创企业发债、上市,同时进一步畅通创投机构“募投管退”全链条,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创企业的金融供给。
       要和其他的金融“大文章”协同联手,互为助力。例如,数字金融推动科创企业金融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能够更好满足科创企业需求、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效率和风险防范水平。同时,科创企业大多是民营、小微企业,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在科创企业发展更早期、更小规模时给予支持,有利于助力更多“好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融合发展,能够形成互相赋能的良性循环。
       科技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不少金融机构正逐步将发展科技金融的外部政策激励转化为内生动力,把科技金融作为推动内部改革转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重要抓手。不少金融机构反映,发展科技金融对优化金融机构信贷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大有助力。相信在政策协同、部门协作的共同努力下,一个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将持续激发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人民日报 赵展慧 2024-02-19
 

安徽芜湖高新区做优科技金融助力企业发展

  “近年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抢抓安徽创新中心建设契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1月29日,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汪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芜湖高新区是安徽省第二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高新区与芜湖市弋江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上相融,管理上相合,资源上统筹,开发区和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
  汪敏介绍,芜湖高新区构建“政府+担保+银行”三方协调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推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知产”变“资产”,极大地解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助力企业茁壮成长。
  构建“政府+担保+银行”融资机制
  芜湖博康机电有限公司是芜湖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近年来,芜湖博康机电有限公司主要研发多项新能源汽车线束,同时拓展产品渠道,研发汽车热系统电气连接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信号采集线束、智能光伏接线盒技术等。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新型产品研发测试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及精密设备资源支持,同时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使公司运营资金捉襟见肘,在发展中已无抵押物融资,该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
  2023年,芜湖高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通过“政府+担保+银行”模式,精准支持企业,提供了3000万元融资担保额度。通过担保支持,企业及时获得发展资金。
  “融资成功后,发展难题迎刃而解。公司研发获得了多项行业标准认证,取得了下游主机厂认可,业务稳步增长。”芜湖博康机电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汪敏介绍,芜湖高新区构建的“政府+担保+银行”三方协调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2023年自营担保业务在保余额8.8亿元,同比增长50%,连续三年被安徽省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突出贡献单位’。”汪敏说。
  推动企业“知产”变“资产”
  为了畅通“知产”变现渠道,芜湖高新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出台《高新区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并在该市率先推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知产”变“资产”。2023年,18家公司完成专利质押融资1.86亿元,17家公司完成商标质押融资1.56亿元。
  芜湖卓越线束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越线束)是一家主要从事汽车全车线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具备与主机厂同步研发能力,先后申报100余件专利,目前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项、注册商标1项。然而,该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遇到了资金短缺难题。
  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芜湖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获悉事项后,立即组织专班,主动对接该企业,牵线银行、评估公司,经多方协调,帮助该企业以出质知识产权的形式实现融资,2023年通过发明专利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行获得了700万元的贷款,通过商标在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了1000万元的融资。
  “这笔款项犹如雪中送炭,大大缓解了我们的压力。”卓越线束财务经理施文萍感慨道,“以前向银行贷款需要拿厂房、设备作抵押。现在,仅凭无形的知识产权,就能获得信贷资金,还能享受政府的贴息奖励。双重保障也让我们接下来敢于扩大融资规模,提振了我们坚持自主创新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底气。”
  此外,芜湖高新区还采用“产业+基金”模式,与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共建产业科创子基金12支,总规模达162亿元,覆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成长周期。
  “下一步,芜湖高新区将聚焦又高又新的发展定位,聚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创新引领区,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创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各类科创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技术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团队和项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弋江贡献科技力量。”汪敏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 洪敬谱 2024-01-31
 
 

广东农信以“三个发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当下广东农信围绕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把更多资源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领域企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截至2023年末,广东农信投向科技金融领域的贷款余额为649亿元,同比增长30%;投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441亿元、增长15%,占贷款总增量的11%。
       在“专业化”上发力,打造综合性服务的专属机构
       广东农信聚焦金融服务科创园区,设立园区科技支行15家,建立专业化科技业务团队,创设科技金融产品、制定业务专属政策、提供贴身金融服务,助力园区发展。提供专业化融资支持。科学配置“置业贷”“园区贷”“经营性物业贷”等产品,构建“土地购买+厂房建设+购买设备+生产运营”全流程产品体系,打造 “一揽子”入园融资组合。如,江门台山市的水步科技支行,2023年为10家科创型企业提供了3.6亿元的信贷支持。建设专业化管理平台。助力高新产业园区建设智慧综合管理平台,借助C端客户和B端客户的大数据,为科技园区的企业提供“一点接入、一站办理、一键跟踪”的便利金融服务。如,江门开平市的翠山湖科技支行,为宏发高新产业园区22家科创型企业基础建设提供资金融通和代收代付资金管理提供保障。配套专业化产品支撑。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推出“云碳贷”“专利贷”等新型信贷产品,按知识产权估值、“碳账户”等级评定增信,支持科创项目产业化建设。如,在肇庆四会市,累计向肇庆高新区科创企业发放贷款4.42亿元。
       在“特色化”上发力,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
       广东农信聚焦支持科技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支持初创期科创企业成长。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数据联动,通过银税互动平台授权获取小微企业的“税表”;结合征信、工商、司法以及行内数据,以多层次、多维度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评判“人品”,为“无担保”“无抵押”“无账表”的“三无”科创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且风险可控信贷服务。支持成长期科创企业壮大。针对成长期中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普遍存在规模小、信息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充分运用地方财政风险补偿资金作为增信手段,帮扶科技型企业以信用方式、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方式、无其他实物抵质押方式获得贷款。如,在江门市推出的“邑科贷”,已累计为59户经营主体发放“邑科贷”2.08亿元。支持成熟期企业发展。积极探索与外部股权投资机构合作,创新“投联贷”融资产品,打破传统融资方式对财务数据和抵押物的依赖,重点聚焦企业股权融资情况、市场地位、技术水平、研发投入等方面,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如,在中山市,参考风投机构投资情况,为完成B轮融资的中山一家光电科技公司发放 “投联贷”200万元。
       在“精准化”上发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
       广东农信聚焦提供精准授信服务,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研发投入大、高成长等特点,采取针对性更强的金融服务举措,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降低门槛破解“融资难”。建立“愿贷、敢贷、能贷”的长效机制,破除“唯抵押”观念,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对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专属融资服务,有效突破企业“融资难”瓶颈。如,在汕尾市,采用信用、保证、股权质押等多样化的担保方式,为9家科技创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余额1.28亿元,助力汕尾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企业创新升级与资源整合。助企纾困破解“融资贵”。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优惠价格倾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如,在清远英德市,为专精特新企业广东一家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570万元,平均利率3.97%,在原计价基础上优惠了100个BP。专业团队破解“融资慢”。 建立独立的客户准入标准、信贷审批权限、信贷风险容忍度和业务考核机制“四个单独”管理体制,设立科技企业服务团队,提供专享的信贷投放规模及专属的快捷审批程序,快速、便捷对接和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如,中山市科技企业服务团队用6天为中山市一家医药有限公司企业发放370万元“科技组合贷”贷款,耗时仅为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间的20%。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付曦地 2024-01-30
 

回眸2023:“金融活水”浇灌 科创之花盛开

       科技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西部科创高地,西安高新区拥有广阔的产业蓝海,科技发展氛围浓厚,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巨大。
       2023年,西安高新区围绕“双中心”核心区建设,聚力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不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精度,加速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格局,融资贴息、风险补偿各类政策奖补超10亿元,布局光子补链强链基金17.5亿元,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77家,储备各类上市后备企业195家,以“金融活水”浇灌出盛放的科创之花,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着有力支撑。
       政策奖补超10亿惠及企业超5000
       2023年5月,陕西省首笔科创企业技术研发信用贷款成功落地西安高新区,贷款额度1000万元。获得融资的企业拥有鲜明的硬科技属性,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攻坚,攻克多项特定领域“卡脖子”技术瓶颈。该贷款的成功落地,有效支持了企业在研发端的长期资金需求。
       这只是西安高新区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切面。数据显示,高新区出台了科技企业融资贴息、风险补偿各类政策,累计惠及企业超5000家,奖补金额超10亿元,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技术交易信用贷、无形资产质押贷、科技人才贷等50余种科技信贷产品。截至2023年三季度,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2000亿元,同比增速超20%。
       此外,西安高新区还成功发行总规模5.27亿元全国首单技术交易产权ABS项目,实现科技企业技术产权“变现”,并获批国家开发银行50亿元丝路科学城建设贷款,成为国内该类项目中单笔周期最长的政策性融资贷款。
       “积分贷”累计贷款4000万以上
       作为全国首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试点优势,已探索形成“一个标准、一个平台、一个制度”工作模式,拓展“五大应用场景”,精准挖掘2911家企业参与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
       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科技企业一般都缺乏传统金融领域信用评级标准要求的有形抵押物,信用相对偏低,长期存在融资难问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西安高新区联合金融机构共建企业创新积分平台,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等核心指标纳入信贷模型,探索落地首批“积分贷”产品,目前通过平台对接融资信息300余条,累计贷款4000万元以上。
       布局17.5亿元光子补链强链基金
       西安高新区本土企业唐晶量子是国内首个具备量产能力的VESCEL外延代工厂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西安高新区参与了企业每一轮的股权融资,当时,企业投后估值仅6000万元,目前已经跃升为估值6.67亿元的产业龙头,成为西安高新区光子产业赛道上的“新明星”。
       唐晶量子不是个例。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坚持积极构建基金集群,坚持投早投小投硬,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总规模17.5亿元的光子补链强链基金、36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以及40亿元国家中小企业基金子基金,并落地西北首支人才投资基金,首创基金直投形式助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以完善的全链条投资体系为助力企业“腾飞”。
       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以来,撬动4.4倍社会资本,形成总规模114.7亿元子基金集群,累计投资企业300余家,成功培育出莱特光电、西测股份、巨子生物、天美生物等9家上市企业。
       打造上市高地 储备各类上市后备企业195
       企业上市是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企业上市方面,西安高新区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2021年以来,西安高新区新增上市企业20家,目前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77家,境内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市67%、全省50%,上市公司总市值超5200亿元。
       政策倾斜与服务保障的双重加持,是西安高新区助力企业上市的有力“砝码”。在优化上市梯度培育机制之余,高新区持续发挥上市五专服务效能,深化三大交易所在地协同培育机制,助推区内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西安高新区储备各类上市后备企业195家,其中133家企业成功入选全省上市后备企业名单,占比近1/3,企业上市、储备均保持着“快速进位”的良好态势。
       创新服务方式“硬科技支行”服务企业超200
       2023年5月23日,西安高新区金融服务流动站揭牌,站点服务人员由高新区“金融顾问团”成员担任,负责收集企业融资需求,提供前端融资咨询、资料预审、应急金融支持及预约上门等服务,并发挥专业优势,帮助企业吃透用足市、区相关金融政策,指导企业合理融资,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西安高新区还积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了4家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组建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半年来累计举办投融资对接会、政策宣讲会、专题沙龙60余次,服务企业超1000家,重点支持80余家科技企业获得信贷资金超8亿元。
       此外,西安高新区还推动设立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为硬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一系列金融服务方案,开业以来服务硬科技企业超200家,贷款余额超10亿元,2023年成为6家硬科技企业的“首贷行”。
       活跃创投生态 20个月园区入驻基金规模破百亿
       作为“前海模式”在内地复制的首个样本和发挥前海“服务内地”作用的重要空间载体,西安科创基金园是西安高新区的重要金融载体,为建设“四个高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通过布局天使投资、产业投资、城市更新基金等多层次基金矩阵,西安科创基金园创造了20个月实现园区入驻基金规模破百亿的新纪录。“单体园区基金过百”在全省尚属首次,再次彰显了“高新速度”和“高新实力”。
       西安高新区还积极打造“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品牌活动,吸引高瓴资本、IDG、达晨创投、深创投等头部机构深度聚焦区内硬科技企业。近三年来有175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融资金额180.17亿元,占全市融资总额的85%。
来源:中国日报网 秦峰、张沐宁 2024-02-20
 

“苏研保”全国首张保单诞生,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苏州耀腾光电有限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共同签署科技成果转化保险“苏研保”全国首张保单。
       上海交大苏州智研院执行院长廖鹏表示,该院在人工智能算法上具有优势;耀腾光电作为车企,本身有智能化技术创新需求,在产品设计上经验丰富。因此,双方达成定制化的技术产学研合作。“有了‘苏研保’的加持,我们在研发上更加有底气,愿意作出更多尝试,推动技术快速发展。”
       在现实中,产学研合作往往存在技术供给端与市场需求端匹配性不强的问题。同时,研发过程常常伴有风险失败的可能,不少企业由于担心成本不敢立项,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常会因考虑到研发失败风险,而采取保守稳妥的技术路线。
       在园区科创委的推动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联合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推出全国首款科技成果转化保险产品“苏研保”,其参保对象包括技术需求方企业和技术研发方高校院所。“保险具有兜底功能,一旦研发失败,研发或是技术成果转化合同规定的固定投入成本,包括高校技术人员的固定收入工资等,都可以由保险进行赔付。”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勇说。
       “苏研保”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把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交易,承担保险的作用;其鉴证服务同样紧扣技术供需双方需求。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总经理华中伟介绍,不同领域的技术研发因投入、风险和周期不同,其定价、确权评估需要专业的机构来承担。“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能联合产业链各方生态提供技术和开发合同的专业鉴证,解决技术定价问题,在技术成果转化前期就对其进行了风险减量。”
       对“苏研保”全国首张保单的参保双方上海交大苏州智研院和耀腾光电来说,“苏研保”全国首创“保险+鉴证”服务的双重风险管理模式,打破了研发风险屏障。在这一模式下,上海交大苏州智研院可以更加聚焦企业需求展开算法研究;耀腾光电在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提供的“鉴证”服务中,也可以通过专业机构的“背书”,减少对技术委托开发成本“打水漂”的担忧。

来源:中国江苏网 董捷 2024-01-20
 

科技金融服务全面升级 浦发银行北京分行首批六家科技特色支行挂牌成立

       日前,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举行科技特色支行授牌仪式暨科技金融产品发布会,授牌辖内6家支行为“科技特色支行”, 并发布《2024年科技金融新产品及服务方案》,全面升级科技金融服务,深度赋能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据悉,经浦发银行总行认定,浦发银行北京分行首批6家 “科技特色支行”为:浦发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浦发银行北京电子城支行、浦发银行北京开发区支行、浦发银行北京知春路支行、浦发银行北京通州支行及浦发银行北京昌平支行。首批6家 “科技特色支行”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产业集群和科技园区,云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应用软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众多高新科技企业。
       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表示,该行将汇集全行优质资源,以“科技特色支行”为载体,为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让首批6家“科技特色支行”成为浦发银行北京区域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的先行试验区。
       同时,浦发银行北京分行还发布了《2024年科技金融新产品及服务方案》,方案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客群、不同场景,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并推出多款特色新产品,包括:“浦惠抵贷”,发挥抵押物价值,为小微企业资金“排忧解难”;“浦创贷”,应用多维数据分析,实现金融活水对早期科技企业的“精准滴灌”;“浦投贷”,携手生态圈合作伙伴、股贷联动,以贷款+外部直投模式实现贷小、贷早、贷硬科技;“浦新贷”,聚焦五类资质企业,依托信用方式、灵活安排利率,动态适配科技企业成长;“浦研贷”和“浦科并购贷”,服务科技企业关键科创成果转化、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并购重组;“公积金万户贷”,发挥公积金缴存数据能效,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赋能,满足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需求。
       截至目前,浦发银行北京分行通过以上新产品,已为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获得用户一致好评。下一步,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将持续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浦发力量。

来源:界面新闻 2024-02-20
 
 

政策速递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信部联科〔2024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科技、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各有关单位: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遵循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前瞻部署、梯次培育。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系统谋划,超前布局。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分阶段培育,动态调整。
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以场景为牵引,贯通研发与应用,加快产业化进程。
生态协同、系统推进。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融合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开放合作、安全有序。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和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统筹技术创新和伦理治理,营造包容审慎、安全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打造百家领军企业,开拓百项典型应用场景,制定百项关键标准,培育百家专业服务机构,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四、重点任务
       (一)全面布局未来产业
       1.加强前瞻谋划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引导地方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发挥前沿技术增量器作用,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


 
      (二)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2.提升创新能力。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作用,加强基础共性技术供给。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各界创新动能。
       3.促进成果转化。发布前沿技术应用推广目录,建设未来产业成果“线上发布大厅”,打造产品交易平台,举办成果对接展会,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构建科技服务和技术市场新模式,遴选科技成果评价和转移转化专业机构,开拓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首批次材料激励政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
      (三)打造标志性产品
       4.突破下一代智能终端。发展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工业终端产品,支撑工业生产提质增效,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量大面广、智能便捷、沉浸体验的消费级终端,满足数字生活、数字文化、公共服务等新需求。打造智能适老的医疗健康终端,提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质量。突破高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元宇宙入口等具有爆发潜能的超级终端,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5.做优信息服务产品。发展下一代操作系统,构筑安全可靠的数字底座。推广开源技术,建设开源社区,构建开源生态体系。探索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数字化生态。面向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类脑智能等加快软件产品研发,鼓励新产品示范应用,激发信息服务潜能。
       6.做强未来高端装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软件等短板,夯实未来产业发展根基。


 
       (四)壮大产业主体
       7.培育高水平企业梯队。引导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实施中央企业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新企业。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培育多元化的未来产业推进力量。
       8.打造特色产业链。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未来产业产业链,建设先进技术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结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创新管理机制,建设数字化的供应链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汇聚,加速数据、知识等生产要素高效流通。
       9.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打造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标准互认和要素互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产品配套、软硬协同的产业生态。
       (五)丰富应用场景
       10.开拓新型工业化场景。围绕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面向设计、生产、检测、运维等环节打造应用试验场,以产品规模化迭代应用促进未来产业技术成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开拓未来制造新应用。发挥中央企业丰富场景优势,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加快工业元宇宙、生物制造等新兴场景推广,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1.打造跨界融合场景。依托重大活动,实现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跨领域、综合性试点应用,打造示范标杆。依托载人航天、深海深地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场景,加速探索未来空间方向的成果创新应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打造绿色集约的产城融合场景。创新未来信息服务场景,加速形成普惠均等、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新范式。
       12.建设标志性场景。定期遴选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推荐目录,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引导地方开发特色化的标杆示范场景,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鼓励企业面向应用场景开展创新研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建设早期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迭代突破。
       (六)优化产业支撑体系
       13.加强标准引领与专利护航。结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化发展路线,加快重点标准研制。针对重点标准适时开展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加速未来产业标准应用推广。促进标准、专利与技术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完善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及储备机制,深化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组织协作,构建未来产业高质量专利遴选、评价及推广体系。


 
       14.同步构筑中试能力。按产业需求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提升精密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供给能力,为关键技术验证提供试用环境,加快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设一批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工程开发、技术熟化、样品试制、测试验证等中试服务水平。
       15.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优化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加大前沿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16.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等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引导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未来产业,深化设施、设备和数据共享,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融合赋能,发展公路数字经济,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在中央科技委领导下,按照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要求,形成部际协同、央地协作的工作格局。以实施意见为指南,围绕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专业领域制定专项政策文件,形成完备的未来产业政策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推广先进的典型案例,营造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完善金融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加大投入,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三)强化安全治理。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跨部门联合治理模式,构建多方参与、有效协同的未来产业治理格局。加强伦理规范研究,科学划定“红线”和“底线”,构建鉴别-评估-防御-治理一体化机制。引导企业建立数据管理、产品开发等自律机制,完善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和应急处置手段,防范前沿技术应用风险。
       (四)深化国际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等机制,鼓励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鼓励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我国建设前沿技术研发中心,推动国内外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举办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治理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积极贡献中国产品、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工业和信息化部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
交通运输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
2024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