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202期

【科技金融动态】

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超市试运营

“当你在超市随意选购商品时,有没有想过,实际上各类科技金融产品也可以像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在同一个地方实现按需任选” ?据报道,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推出的科技金融超市已进入试运营阶段。

该科技金融超市位于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大厦二楼,现设有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创业投资、改制上市、政策申报等8个服务窗口,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企业享受一站式专业服务。

金融超市探索个性化产品规模化供应

目前,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超市已吸引了包括成都高新锦泓科技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高新区高投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成都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专业金融机构入驻并开设服务窗口,且每个窗口都安排有专业人员提供相应服务。就目前试运营情况来看,小额贷款备受青睐。

统计数据显示,科技金融超市提供的20万元额度小贷业务最快3天就能放款,平均每天放贷10多单,及时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值得一提的是,科技金融超市隔壁就是人行征信大厅,用户提供征信证明后很快就能获得贷款,实现了融资的无缝对接。

“通过科技金融超市,我们要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供应。”盈创动力运营方——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探索完善融资过程中的短板,搭建科技金融超市,实现了更直接的对接。

开设8个窗口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为了更好服务各类中小企业,成都盈创动力在成都高新区金融服务局的指导下,推出科技金融超市服务,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目前该科技金融超市不仅整合了盈创动力已有的成长贷、新创贷、壮大贷及股权融资产品,还与10余家机构合作,开设商业银行、担保小贷、创业投资、律师所、会计事务所、改制上市、知识产权、政策申报服务8个窗口,为企业提供随到随办的系列服务。

成都高新区科技金融超市试运营以来还定期举办专业沙龙,为中小企业负责人免费提供不同主题的业务培训。与以往不同的是,出席科技金融超市沙龙的嘉宾大多偏向实务操作,尤其了解企业一线发展情况。

                             (消息来源:《成都日报》)

资产证券化是科技金融的未来趋势

  

以往我们认为银行业本身就是从事大数据的,包括全球非常著名的银行,在大数据上都有非常多的实践。但是另一方面,不管银行自身有多少数据,许多数据应用的困惑仍然存在,这是时代衍生的特点和现象。从数据应用出发,大数据既是风控的视角,也是转型的视角。

科技金融横向切割市场

自从大数据概念开始兴起,数据体量逐年攀升,近十年来银行业围绕着大数据在转型改革上做出了许多探索。但是受限于银行业务范围,始终有一个焦虑感。

从银行创新来说,近年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做了很多创新,但还是感觉无法适应自身需求,这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十几年高科技背景下的不断迭代,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就是客户属性发生变化。两三年前总感觉C端的用户在互联网化,现在B端用户也在不断的互联网化;因为客户改变,金融机构服务客户必然就会改变。其次就是金融供给过剩,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金融机构,银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从银行内部的销售数据来看,柜台的客流量在明显地减少。

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科技金融应运而生,形成了新的管控平台。以前金融管控方面工行规模较大,招商起步比较早,中信是国家给的牌照,这些都可以接受。但是最近几年以科技为背景的金融科技管控平台不断出现,使得金融管控引入了科技和金融两个角度,其中平安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些管控机构的出现,使得整个市场被横向切割。

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不同的银行之间,在科技金融的应用上千差万别。从科技领域上看,4000多张银行牌照的数字风波,是跑在前面的集团军,跑在后面的会越来越大。

科技化领跑金融行业转型

无论是金融化还是科技化,两个纬度都在不停的变化,但这些外界环境的变化是过去十几二十年稳定上升不太明显,这也是我们焦虑的地方。

转型在金融化上是一种视野,是很难超越的。可以预先知道的是科技化是尽量的领跑,金融化是尽量的跟跑。信息技术对金融的敏感性非常强,每一次信息技术出来都在跳跃,电话、电脑、区块链都在跳跃。

从金融纬度上看到,这些年并没有什么大的风险——除了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并没有大的风险出现;但是在信息技术上近年来可谓是风起云涌,现在的风险都是科技化进入,而非金融化进入,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科技对金融影响当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是生产关系,其本身并没有带来跳跃。例如滴滴打车经过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变化,从互联网金融监管角度看,这种变化呈现出一个部分平衡的态势。另外我们看到在互联网金融里面帐户、虚拟帐户、贷款、在线交易、互联网金融复杂的对公业务都在迅速的互联网化,并且模式已经成型,这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所谓科技化是对新的生产关系,嫁接这些关系的杠杆才能脱颖而出。怎么把科技摆在第一位?怎么看大数据?是当前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

目前很多银行都是全功能银行,各式各样的功能都是齐备的,甚至还在扩展。但是全功能银行意味着要有牌照,还要重资产。在新的监管理念下,重资产就意味着重资本,他两一一对应。银行从业人员都知道资本的充足率大概补充两三年时间,但是资本有0.7、0.2的银行出来,他资本补充是每个季度一次,这种重资产是走不了。所以随着资本收益、资本回报率下降,资产和资本的循环很难形成。

目前许多银行为了摆脱重资产的现状,采取了次重资产加人才的方法,一部分银行尝试向交易银行家角度转型,再发展就成为轻资产+科技的现代科技银行。当然科技银行之外,一些银行可以走得更远,譬如平台银行,即建设网点,在某个在线的流量下创造自己的流量客户,形成服务客户嫁接其他金融机构的桥梁。最终平台银行可以转变成为自金融的平台。

自金融可能是科技金融演绎的一个必然选择方向。比如企业财务公司就是自金融,财务、供应链都是自金融;虽然目前金融设施并不能支撑科技银行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越发展银行的经营模式越清晰,这些显然都跟金融科技、数据、数据应用的方式、选择的模式是相关的。

金融科技“四化”是未来趋势

金融科技的“四化”作为一种创新、一种方向很难讲好与坏,只能讲谁跟这种创新方向相契合。就目前来看,这“四化”是对于简单易行的商业转型比较适用,即怎么样让一个银行为变卖为买的银行。

首先,负债端的互联网化。这一点不需要讨论,只不过我们现在看到银行的负债端的互联网化还没有做得这么完美,现在负债端真正做得好的不多。作为银行人财物什么都不缺,但是为什么次端银行做得不好?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任何一个机构再厉害,在这个时代都要适应合纵连横的趋势。你的业务边界一旦划出这个银行,对一个陌生用户进行15秒的贷款判断,这个数据就不是银行的数据。我们现在在银行的互联网化上,最核心的还是没有走出一个小我的超越。得到的结论是,负债端的互联网化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帐户支付端的区块链化,对于中小银行是好东西。比如说两个银行在互联网上吸纳存款,一个是工行,一个是某某村镇银行,一个客户很显然不会选择村镇银行。所以村镇银行要走出来,要找到自我征信的技术。

第三,管理大数据化,包括怎么样在精准营销、在线风控、数据管理上实现突破?这些是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四化”是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其实都可以找到比较简捷的对应方案,例如怎么样资产证券化、怎么样VBO的应用,区块链怎么连接等等,针对这些方案都有成熟的应用案例。

第四,资产证券化。目前建设资产证券化云数据库,怎么做数据量是有限的,不管怎么做要想产生一个在线的、计时的评级机制很难,因为这一定是社会多维度的集合所在。因为资产证券化是我们做基层的技术,不是算法复杂,是链条太长。怎么样让成本降低?很显然需要平台化、需要多方参与的逻辑。

VBO的应用。

关于互联网化还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就是VBO这个概念。LNEDINGCLUB本身不是持牌银行,它是在线做贷款的,背后有银行。但是背后的银行怎么不自己干?因为LNEDINGCLUB一类的机构跟市场更贴近,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证明我们做银行的,需要对直销银行的概念进行思考;客观讲银行的互联网化就是直销银行,但是以职能投入的模式还是理财超市的模式目前还未解决。

区块链。

区块链也是一种自我征信的方法,其实在资产管理办法实现以后,这个是优势存在。它使得银行不再代表国家信息化而是一个企业,从这个层面出发来思考怎么自我征信非常重要。好在这个时代给一些技术方案,使得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实现自我突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可以说已经初具成果,例如贵阳发布的票据链。

新时代下银行业对大数据的思考

大数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什么叫大数据?第一个特征就是外部化,如果不认可外部化大数据就不用谈了。尤其是对于银行从业者,我们自己的数据到底够不够?这个是一个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个时代的要求已经跃升为秒级,如果一个陌生客户找银行来贷款,只有一次见面机会。如何能在在十几二十秒内判断贷不贷?贷多少?这个数据显然不是银行的。要在互联网上做一个客户,而客户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只需要在线的数据判断,这显然一定是个外部机制。

第二个特征是动态化,因为数据是有生命的。数据仓库是在互联网化之前比较优秀的数字管理模式,现在看来已经不符合要求。现在如果数据不经过模型化、算法处理,这个数据就没有意义。在不开放的平台上,这个数据模型不可能好,因为数据模型需要大量实践才能打磨出来。这些特征决定了现在的数据平台需要跟各方互动、要不断的调整自我,这才是一个好的大数据的应用模式。

所以从这个视角看问题,银行的人财物的积累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不难的,这里面有好的实践,一些具体的架构、系统的选型都是不难的。核心的是怎么跳出小我、找到大我,这是一个数据的时代。

产业创新动态(4月)

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业尚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携手德国著名工业企业博世,日前《借鉴德国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报告称,中国制造业整体尚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

  报告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国内部分行业、企业已经加大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如青岛海尔、三一重工、沈阳机床、中国石化、青岛红领等,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报告称,中国制造业整体尚处于由工业2.0向工业3.0过渡的阶段。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间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能力存在巨大差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也使得中国制造型企业在向智能制造的转型过程中,将呈现多样化的需求。

  报告同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破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加速已有技术的扩散应用、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并就汽车、装备制造业、家电、电子信息和能源五大产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

  “实现中国的智能制造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表示:“按照工业4.0的理念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不仅仅是少数龙头企业的任务,需要众多中小企业参与进来,在全产业链、全环节来推进,形成整合大中小企业的生态体系”。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正成为全球趋势。《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将帮助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保持和提升核心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施维纳博士说。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姜煜)

欧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多措并举

   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正迅猛增加,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如美国国家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近期发布的一个报告称,到2050年,利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足以提供全美国所需电量的80%,可以满足美国所有地区一小时所用电量。但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可再生能源潜力仍没有被完全开发,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市场机制设计不够完善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球仍在不断改进电力市场设计以更好地应用可再生能源电源。

电量偏差处罚与调峰机制

  由于可再生能源大多属于间歇性能源,预测其发电出力和实际出力总会有偏差。当系统偏差出现时,电力市场普遍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电能的消纳,国外电力市场在处理可再生能源产生的偏差上与常规发电机组有所不同。

  以德州电力市场为例,在实时调度运行中,机组或电厂的实际出力是否偏离接受到的基点指令是对电厂考核的重要项目。对常规机组而言,其出力超过考虑辅助服务调用的基点指令值5%或5兆瓦(取二者中较小值)时,将受到偏差处罚。考虑到风电可控性差和市场对风电的接纳程度,对风电场的基点指令偏差处罚标准要宽松一些,只在弃风状态下风电场出力高于基点指令值10%以上时才予以处罚。

  与德州电力市场不同,北欧电力市场要求参与市场竞价的风电企业预测各自的出力,预测误差将导致不平衡量,风电企业将为此受到惩罚。在平衡市场中,若不平衡量与系统不平衡量相反,则风电企业需要受到惩罚,按照目前现货市场价格结算。若不平衡量与系统不平衡量相同,则企业免受惩罚,按平衡市场出清价格结算。

  过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造成系统运行的问题,如线路过载、调节备用不足等,针对上述情况,国外的输电运营商常采用实时限制发电的方式,给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减少出力的奖励,弥补机组减少处理的损失。

  爱尔兰在电力供应过剩时,如果风电机组减少系统出力,风电机组将通过电力市场获得奖励,风电机组获得的减少出力奖励,能100%覆盖该机组在电力市场的获利。

骨干电网和跨国联网并举

  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国外也积极倡导电力的跨区跨国交易,加强骨干电网和跨国联网的建设。

  以西班牙为例,西班牙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风电场也是以成片开发的大中规模电场为主,但其电力负荷主要集中在中部的马德里和东部的巴塞罗那地区。近年来,西班牙在电网建设方面主要以400千伏骨干电网架为主,按照规划,2016年西班牙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并网规模进一步扩大。为此,西班牙计划继续加大高压等级输电网的建设力度,据了解,2009年到2013年五年内西班牙累计投资40亿欧元用于电网建设。

  在加强国内电网建设的同时,西班牙还计划进一步加强对法国、葡萄牙等周边国家的联网建设。目前西班牙REE已经与法国电网公司(RTE)签署了合作协议,建设一条最大输送功率为216万千瓦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以加强与欧洲大陆电网的联系,实现更大规模的风电送出和消纳。

                           (资料来源:中国电力报 2017-3-13)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4月)

美国开发变废水污泥为可再生天然气技术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新近研发出使两种废弃生物质流产生两种生物产品的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沼气池中引入生物质衍生的碳封存炭来改善废水污泥厌氧分解过程,从而生产达到管道级质量的可再生天然气,而其产生的生物固体则可用作优质肥料。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三年的研究,美国能源部生物能源技术办公室为阿贡国家实验室提供了150万美元的资助。

    生物炭,源自植物材料的木炭,产生于气化和热解等过程。阿贡国家实验室已经成功将玉米秸秆和木质资源气化,从而产生生物炭。厌氧分解通常产生由二氧化碳和甲烷混合的沼气,采取更进一步的处理方法去除二氧化碳和其它污染物,就可以将沼气升级为可再生天然气。该技术通过将生物炭直接添加到厌氧分解器中隔离二氧化碳并产生大于90%甲烷和小于5PPB硫化氢的沼气流。使用生物炭还改善了许多厌氧分解所需的操作条件,在分解过程完成后留下高质量的肥料。

    随着这项研究的成功,阿贡国家实验室正准备与专门从事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公司,进行大规模技术实验。该公司计划在2017年进行现场论证,并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商业化。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这项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厌氧分解项目的经济性,仅降低升级步骤这一项就可以使许多较小的沼气工程获取利润。该技术通过改善分解条件和生产肥料,进一步降低资本和运营成本,产生更大利润空间。

                                               来源:科技部 

俄科学家研制出新型窗体太阳能电池用高分子材料

    据塔斯社报道,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化学所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能够将普通窗户变成太阳能电池板的高分子发光材料(光能集聚器),这种新型聚合发光材料,为进一步研制能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发电窗体提供了潜在可能性。

    科学家预测,以此种高分子发光材料为基体,可生产出低成本薄膜,贴于受阳光照射的普通窗格玻璃或任何其它物体表面,并将集聚的光能转变成电能。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需要较大面积,价格相当昂贵,而且漫散射光照条件下的光电转换效率颇低。这款集光器由于能够利用环境中常见的散射光线,不但可以成倍降低对光电转换器的需求,还可将转换器置于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市建筑物在内的任何物体表面上。

                                                来源:科技部 

欧盟研制出显示屏透明传导薄膜技术

    目前,显示屏工业、发光二极管(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制造主要依托氧化铟锡透明传导薄膜技术,然而,铟材料属于稀缺贵金属,世界市场价格正快速上涨。此外,氧化铟锡透明传导薄膜在柔性显示屏(如灵活的可折叠触摸显示屏)制造方面受到局限。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提供110万欧元,总研发投入140万欧元,由希腊、奥地利、英国、西班牙和塞浦路斯的7家显示屏创新型中小企业(SMEs)组成欧洲NanoDiGree研发团队,经过2年多时间的联合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基于高效铜纳米线的显示屏透明传导薄膜技术。不仅明显降低显示屏制造成本,而且已成功扩展到可折叠触摸显示屏应用。

    新技术已申请欧洲发明专利,基于先进的电脉冲沉积方法和含有铜纳米线透明涂料技术,具有低成本、更绿色、规模化生产等优良特性,适用于如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柔性基质大通量卷到卷(Roll-to-Roll)生产过程中精确的对位喷墨打印。生产过程中给予适当的低温加热,有助于形成高强度粘合的透明传导薄膜层。

    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传统的数字显示屏领域,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广告牌等,也可应用于电子书、可穿戴、可折叠显示屏新领域,甚至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

                                                来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