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实时动态 > 简报
简报·第198期

【科技金融动态】

适应经济新常态金融创新发展是重要支撑

“金融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创新和改变都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生的,金融科技将在现代经济金融运行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大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日前在“2016铜板街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加深,金融科技成为此次大会讨论的焦点。姚余栋表示,当前全球经济依然处于“新平庸时代”,A股和整个制造业的提升,实际利率呈下降趋势,市场发展需要新动力。而适应经济新常态,金融的创新发展是重要的支撑。

 金铜板街金融科技集团合伙人、总裁樊星表示,金融科技作为一种席卷金融行业的新动能,在推动金融行业变革的同时,势必引领金融产业实现新一轮的升级。

在盛世景资产管理集团董事长吴敏文看来,以互联网等新兴科技工具为载体的金融科技将有效解决资产管理领域,尤其是中小微资产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需求端贡献更多有效供给。同时,金融科技将从单体、群体和平台自身三个维度真正利用大数据来提高效率,而以大数据为基础,又可以延伸出丰富的应用场景。

“金融科技在帮助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发展拓展业务,提升管理,改善决策,降低风险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吴敏文说。

 找钢网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郎永淳认为,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可以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支持。

当前,以金融科技为发展方向的互联网金融在推进产业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方面,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数据孤岛与互通壁垒的广泛存在,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潜力发挥;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行业内出现各种“资产荒”,如何获取实质性匹配、真实风险偏好的资产,成为摆在行业生态参与者面前的关键问题。

对此,铜板街金融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何俊表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第一回合已经结束,第二回合应该避免浮躁、夸张,而是要规范、合规、健康地去经营自己。

                              (消息来源:证券日报)

杭州探路科技金融新模式

与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杭州在高科技人才上并不占优势。那么,高层次海外人才为何会选择落户杭州呢?科技金融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让高科技扶持政策惠及更多人,让真正有才华的创业者脱颖而出。

“通过科技金融的方式,实现了金融扶持高科技产业手段和方法的转变。”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阳作军说,这些年来,杭州在科技金融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投入方式的改变,使得投入的效应更大。

在阳作军看来,核心是加大科技投入,包括技术研究、应用研发在内都能获得较好发展。政府投入有限,如何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高科技产业?科技金融正在影响着杭州的产业布局,创新的潜力被引导到高科技领域,政府资金、社会资金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

科技金融的“杭州模式”就是通过创投引导基金、杭州银行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等多种资源手段调整政府自身科技投入方式,把政府有限的资源放大。

以往通常采用企业申报项目,政府直接资助,每年希望得到科技经费资助的企业这么多,政府也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对企业的成长来说,这一笔资助强度远远不够,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也不可能长期资助。

如果能把政府的钱和银行以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把银行和其他投资机构吸引过来,去帮助企业,这样力量就强大得多了。

对企业而言,银行和投资机构的钱要有回报,银行和投资机构会进行监管,这样就迫使企业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企业,对企业自身的运行规范也有好处。

杭州充分注重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带动聚焦”作用,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撬动各方积极性,引导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市场资金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集聚。

杭州明确中央“两创示范”专项资金根据市本级各类基金新增规模的1.5倍跟进,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蒲公英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文创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规模。到2017年,杭州市本级用于小微企业创业发展的各类基金将达到25亿元。明确中央“两创示范”专项资金根据市本级各类贷款风险池、转贷引导基金、融资周转金等新增规模的30%跟进,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拓宽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完善科技金融银行专营机构的资助鼓励政策,市财政按不高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20%对经认定的“雏鹰计划”和“青蓝计划”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补助。

杭州还积极带动社会资金聚焦小微。坚持“空间+基金”新型孵化模式,修订《杭州市蒲公英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加大引导基金让利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聚焦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放大了5倍,融资担保资金整体放大了35倍。

(消息来源(浙江日报)

产业创新动态(12月)

我国建立实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

在11月2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16国际机器人检测认证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发布了“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同时颁发首批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

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实施机器人检测认证制度,“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将成为机器人产品的质量标志,助力我国机器人质量控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助推机器人产业进步升级,同时增强我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引导手段,产业综合竞争力偏低,整体质量水平亟待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说,发改委着力推进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创新驱动、质量为本、开放合作的原则,会同有关各方共同推动建立了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先后建立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和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为发挥好“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的作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标准支撑、认证引导、社会共治、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广泛借鉴国际同仁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强化制度供给、做好协调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张沁荣表示,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将联合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共同推动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标准检测认证在机器人产业的质量技术基础作用,提升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今年1-9月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量达到5.09万台,同比增长30.8%,比去年全年增长率高出约9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将远高于全国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

高速发展的同时,诸多新问题、新动向值得关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有所突破,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部分自主品牌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低水平重复建设隐忧显现;本土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小、散、弱”问题仍未根本改变;第三方检测机构已建立,但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仍待健全。

工信部党组成员金书波提出六大措施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发布《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地方政府理性发展机器人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组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建立完善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研究制定《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搭建各部门精准施策平台。同时机器人行业急需标准的规范、检测手段的支撑以及认证方式的引导。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沈则瑾

报告显示:全球180个科研前沿 ,中国1/6表现卓越。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与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联合向全球发布《2016研究前沿》报告。报告显示,全球180个热点和新兴科学前沿中,中国表现卓越的有30个,占六分之一,排名第二。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2016研究前沿》报告不仅通过对论文数据挖掘,对2016年全球科技发展布局和竞争结构提出了一种分析和解释,而且进一步在方法上加强了与专家研判的结合,增加了中国表现卓越的领域前沿研判。这项合作研究对中科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研判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基础意义。

 报告从近五年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形成的12,188个研究前沿中,遴选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10个大学科领域排名最前100个热点前沿,并遴选出近两年发展迅速的80个新兴前沿,分析其国家和机构布局,进而展示当前全球的科研前沿态势;通过180个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的进一步分析,形成了可能代表国际基础科学的重大前沿突破以及当今若干重大问题的解决及发展途径的若干研究前沿群;评估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在180个前沿的贡献和潜在发展水平。

 其中中国表现卓越的研究前沿有30个,占六分之一,在世界各国中位列第二。这30个前沿覆盖了8个领域,在化学、材料科学领域比较集中,在物理、生物、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其他领域分布比较均匀。30个研究前沿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应用导向19个,科学导向 11个,其中重大问题催生的研究前沿占多数。中国在禽流感病毒、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黑磷、外尔半金属和云制造等前沿主题上表现非常突出。

 中国科学院战略情报研究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汤森路透合作,通过大数据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聚类揭示了基础科学领域的年度的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并加入分析和解读,发布《研究前沿》年度研究报告,在科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来源:人民网 赵竹青

国际科技成果要闻精选(12月)

日本开发出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脑型芯片

 日本东芝公司开发出一款可用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脑型芯片。这款1.9毫米的脑型芯片,集成3.2万个像脑细胞一样的电子回路于一体,这些回路自带计算单元及配套的存储单元,可以并行处理大量连续模拟数据信号,对其中的数据特征进行学习,同一脑型芯片中众多回路协调起来,最终形成像脑神经回路一样的系统,完成人工智能所需的大量信息数据的复杂计算、处理和深度学习任务。

  虽然该脑型芯片采用的是对连续模拟信号进行直接处理的方式,其局部计算精度低于对电气信号进行“0”和“1”数字化处理的现有芯片,但该脑型芯片能通过对大量连续模拟数据的深度学习,得出的结果并不比数字化芯片差。

理论上,脑型芯片的电能消耗仅是现有的处理器电能消耗的千分之一。 2014年IBM等曾经开发出一款脑型芯片,此次东芝发布的脑型芯片,使用了与IBM脑型芯片不同的结构方式,能耗更低,可以用1w的功率在1s时间内能完成约48.5万亿次计算。

 以往,利用人工智能对大量数据进行深层学习时,需要用多台高性能计算机联动进行,即便是后来尝试采用的能够进行大量数据并行处理的图形处理器GPU,也很难将完整的人工智能计算系统装入简约化要求较高的监视摄像头、小型无人机、自动驾驶车辆等的内部,完成对现场收集信息的实时深度学习处理,而脑型芯片的出现则将使之成为可能。东芝公司打算在几年后使这款脑型芯片实用化。

      来源:科技部 

钙钛矿电池——未来的光伏电池

近日,由都灵理工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和意大利技术研究院纳米科技中心组成的一个钙钛矿实验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中的关键问题。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16年十大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长期致力于钙钛矿在太阳能转换装置中的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该材料有望在2020年之前实现大规模应用。全球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投入人力和财力开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大大提高,在过去的六年里提高了5倍以上,但是,要达到规模化工业生产阶段,尚有局限。比如,当被暴露于紫外线和大气湿度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会有相当大的效率损失,其性能在短时间内会急剧退化。

发表在《科学》上的这篇论文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人员设计并提出用一种创新性的聚合物材料涂层(微米厚氟化层),充当防湿屏障,确保太阳能电池板的自清洁特性,从而有效抵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老化。

这种聚合物涂层通过快速光聚合技术产生,经济成本低、环境影响小,在发光分子的强化作用下,能够将太阳光辐射中的紫外光转换成太阳能电池中的无害光线。测试结果显示,其转换效率达到19%,具有出色的稳定性,这些特性确认了这种新型太阳能转换技术的应用前景。

在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和意大利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正在就这一极具前景的领域开展研究。比如,位于都灵的意大利技术研究院可持续未来研究中心和位于米兰的纳米科技中心,致力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研究。在石墨烯实验室,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将石墨烯和其它二维材料纳入到这些新的太阳能电池中。

 钙钛矿(Perovskite)这一单词是为纪念俄罗斯帝国法院的Lev Perovskiy部长——一个伟大的矿物收藏家而创造,由古斯塔夫•罗斯(Gustav Rose)于1840年提出。钙钛矿是具有特定晶体结构的立方形不透明晶体,包含的元素范围很广,能够吸收全部的太阳光谱,具有多种物理特性,是优良导体。

      来源:科技部